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五、大雨落幽燕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古老的燕国如久旱逢甘霖,举国勃勃生机。

    白起不知道,就在秦武王张扬兵威的两三年里,燕昭王君臣在燕国力行变法,废除隶农旧制与老掉牙的井田制,推行平民皆有土的新田制。与此同时,乐毅招募丁壮、打造兵器,在短短两三年中训练成了一支五万多人的精锐新军;农田开垦,百工勤奋,商旅繁忙。

    按照甘茂的说法:燕国子之曾与张仪事先有约,不会敌视秦国,只要来回路途不出事,迎接新君当无意外;最大的危险,是近几年醉心兵制变革的赵国,以及对秦国积怨极深的魏国,因为回途必须经过赵魏,若两国阻拦便是大事;其所以此行非白起莫属,正在于这两国很可能趁火打劫。白起原是低职将军,在邦交大事上自然以甘茂决断为主。但一路行来白起却生出了一丝警觉:燕国大势已经发生了变化,甘茂判断可能有误。若果真如此,燕国会不会轻易放走嬴稷母子就成了第一难题。若贸然公开进入蓟城,燕国觉察了嬴稷母子的未来身份,有可能适得其反。如何行动,须得打探清楚再做决断。

    白起一路冷静思忖,选定了在既便于骑兵机动又十分隐蔽的于延水河谷扎营探察。他派新任千夫长王陵率两名生于燕国的北秦子弟探察燕情。王陵也是北秦子弟,长相做派酷似匈奴骑士,极是机警灵动,不识字却记性惊人,举凡山川河流人物,走过见过一遍可永远不忘,口述再长的军令也是一字不差,在军中被戏称为“鹰眼狐心”,也是秦军后起之秀。派他去,白起完全放心。王陵一走,白起军营一日一换扎营地点,那柱狼烟却始终在第一扎营处笔直插天。军旅大事力求牢靠再牢靠,王陵记性再好,也必须给他一个可靠标志。这一日狼烟骤然消逝,附近树林中埋伏的秦军骑士立即飞马狼烟处,将王陵带回新营地。王陵一番备细叙说,白起才明白燕国果然发生了乾坤大变,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

    白起瞄了王陵一眼:“你以为当如何行动?”王陵思忖道:“燕国秘密保护王子,必是要与秦国结好。将军以堂堂国使身份向燕王交涉,当无难处。”白起手中木枝不经意点着地图摇摇头:“开初可能是保护,秦王在洛阳一出事,可能就会有变。新燕王雄心勃勃,连栎阳公主也被瞒了,必有隐情。山东六国,谁不期望秦国内乱?”反复思忖一夜,白起终于定下了方略——先行秘密接触嬴稷母子。

    暮色四合,蓟城倏忽陷入了无边暗夜之中。

    星星灯火中,王宫边墙的一点灯火闪烁着昏黄的微光。借着远处隐隐亮色,可见四面土墙在高大的砖石宫墙下围成了一座小庭院,墙边一座低矮的茅屋,窗户摇曳着那盏豆大的昏黄灯光。白布窗上映出一个细瘦身影、一把短剑与正在擦拭短剑的细长手臂。此时,一支袖箭从墙根飞出,“嘭”地扎到茅屋门额正中。

    那个细瘦少年开门而出,不慌不忙立于门外向院中打量着:“为质于燕,嬴稷母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。何方人,不妨现身。”少年音色稳健冷静。庭院中无人应声。细瘦少年微微冷笑,回身拔出门额袖箭,反身掩门进了茅屋。片刻之间,少年开门走到廊下向院中一拱手:“故人光临,请了。”

    一个声音在他身后:“王子请了。”

    细瘦少年回身,一个威猛凌厉、身穿翻毛羊皮短装的胡商站在眼前。少年目光一亮,脸上淡淡一笑:“无论你是谁,都是消遣长夜之高朋,请入茅舍一叙。”便将人让进了茅屋。翻毛羊皮者进屋四面一瞄,拱手低声问:“敢问王子,此间说话透风否?”少年依旧一脸淡然微笑:“买卖通天下,何怕透风?”翻毛羊皮者一抖手腕,羊皮大袖口中滑出一物突然一亮:“王子可识得这面令牌?”

    灯光摇曳,一面比手掌略大的青铜镶黑玉牌赫然在目,黑汪汪玉牌中一只白色纹路的展翅苍鹰分外夺目。细瘦少年目光锐利,盯着玉牌,一只右手熟练地捞起腰间板带上一串佩玉,摘下了一片青铜镶边、白玉黑鹰的玉具举在手中伸了过来。翻毛羊皮者的黑玉牌与伸过来的白玉具一碰,只听叮嗒一声轻响,玉牌玉具合成了一方白底铜边镶黑玉白鹰的令牌。

    “山河既倒!”

    “老秦砥柱!”细瘦少年应声答道。

    “在下千夫长王陵,参见王子。”

    细瘦少年目光一闪,正要说话,高大书架后一个女子声音冷冰冰道:“足下不是胡商吗?要开甚价?”随着话音走出一个高挑婀娜的布衣女子,一脸冰霜。王陵肃然拱手:“王妃无得起疑,秦王特使在你身后。”女子蓦然回身,书架后走出一个身形敦实、散发无冠的布衣后生,不禁一惊。方才她也在书架之后,何以毫无觉察?布衣后生深深一躬:“前将军兼领蓝田大营暂掌秦王兵符并北上特使白起,参见王子王妃。”

    “多方执掌,难得也。”少年揶揄地笑了。

    “王妃王子疑心千夫长与王命无法匹配,故而禀报全职,无得有他。”

    少年一怔,常挂嘴角的揶揄微笑倏忽散去,肃然拱手道:“特使正气凛然,嬴稷多有唐突,尚请见谅。这是嬴稷母亲芈王妃。”自申两人身份,显得分外郑重,全然不

五、大雨落幽燕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